第三九五七章 书房里的青铜器

  在茶室里仔细搜寻的过程中。

  除了那件唐代的椰枣纹执壶之外,张天元还发现了一件同样产于沙城窑的物件。

  这是一件鎏金压花双凤菱形盘,高4上记载爵的用途为“用献用酌”,说明爵是饮酒之器。

  近来还有人认为爵是祭祀时“浇酒敬神”之用,并将其与商人的图腾崇拜相联系。

  考古中最常见的爵是圆腹,也有个别方腹,一侧的口部前端有流即倒酒的流槽,后部有尖状尾,流与口之间有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个锥状长足。

  青铜爵是在夏代晚期开始出现的,发展演变历史漫长。

  当时的形制还带有陶爵的特征,器壁较薄,表面粗糙,椭圆形器身,流长而狭,短尾,流口间多不设柱,平底,一般没有铭文和花纹,偶见有连珠纹者,没有铭文。

  商早期的青铜爵是夏代晚期爵的形式的延续和发展,也是扁体平底,流稍有加宽,尾部多数较短;商代中期的青铜爵基本上都是圆体爵,器壁大多加厚。

  这时期还出现大量有柱的爵;到了商晚期,青铜爵造型趋于成熟,流和尾的长度比例较为接近,在以前,鋬的上端是不加装饰的,而此时开始进行装饰;

  到了周代,青铜爵上的纹饰更加复杂,三足普遍加长,造型更加优美。

  张天元暂时忘记了自己的处境,将目光投向了那一件件精美的青铜爵上。

  商代弦纹铜爵:通长132厘米,通高16厘米,腹径69厘米。

  铜爵较肥,长流,短尾,流高尾低,腹一侧有鋬,伞状柱位于鋬流之间,束腰,鼓腹,腰腹的横切面呈椭圆形,平底,素面,三足近于三棱刀状,腰部饰有三周弦纹。

  造型端庄简约,古朴优美。

  商代铜爵:通长127 厘米,通高129厘米,腹径55厘米。

  长流,短尾上翘,腹一侧有素面鋬,伞状柱位于鋬流之间,束腰,鼓腹,腰腹的横切面呈椭圆形,圜底,素面,三棱形实足外撇。

  商代兽面纹铜爵:通高17厘米,通宽156厘米,腹径57厘米。

  窄流,三角短尾,菌状柱,直壁,卵形底,腹部一侧有半环形鋬,三棱形锥状足外撇,柱面饰涡纹,腹饰以云雷纹衬地的兽面纹。

  商代弦纹铜爵:通高192厘米,通长169厘米,腹径62厘米。

  长流,短尾上翘,口沿上有对称菌形柱,直腹圜底,三棱形实足外撇,素面鋬。柱顶饰涡纹,腹饰两周凸弦纹。

  商代饕餮纹铜爵:通高179厘米,通长174厘米,腹径64厘米。

  卵圆形深腹,圜底,流、尾较长,三棱形尖足外撇,腹部一侧有鋬,鋬顶饰兽头。

  腹稍浅,沿上直立两菌状柱,柱顶饰涡纹。腹饰一周以云雷纹为地纹的饕餮纹,上有一周云纹。

  鋬内腹外壁上铭文“子又口”三字。

  有趣的是,张天元发现这几个青铜爵和接下来的青铜爵似乎排列都遵循某种规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