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四十七 曹操忽然觉得郭鹏好陌生

  说穿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下,不仅皇家如此,群臣显贵的大家族也是如此,也是嫡长子继承制。

  除了极个别特别中意某个非嫡长子的孩子的官员以外,大部分家主级别的高官还是更加看重嫡长子。

  家族会竭尽全力培养嫡长子,用以稳定家族存续,其余的孩子迟早分家分出去自谋生路。

  魏帝国的法令如此,很多家族的规矩其实也是如此。

  不排除少量和袁绍一样喜欢小儿子的存在。

  但是大部分高官显贵还是脑袋清醒,知道该培养谁继承家业的。

  嫡长子才能整合父族和母族的力量,把家势推向新的高峰。

  所以他们的大部分孩子实际上就和郭珺一样,都是家族的备胎、弃子,除非嫡长子早亡或者过于无能大逆不道,否则没有翻身的可能。

  汉文帝和嘉靖皇帝这样的幸运帝王其实是不太多的。

  所以这些官员们,尤其是孩子比较多的官员们,说不定也在为分家之后那些孩子的生路发愁,不知道该怎么更好的安排他们。

  毕竟是自己的孩子,要是能出人头地,家族也多一份助力不是?

  眼下没有察举制度了,科举制度下,考不上科举,通不过文举、武举,就没办法进入朝堂和军队,根本没有出路。

  荫封制度也只能荫封二子,最多不过三子,很多人却不止只有那么几个孩子,好几个孩子都没有生计着落。

  他们该怎么度过余生?

  有能耐的还好,自己考科举,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要是废物一点的,只能坐吃山空。

  到最后难道还指望主家出钱养一个废物?

  郭鹏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他们也就明白了。

  这是皇家的生存战略,未必就不是他们的生存战略。

  郭鹏给自己的儿子找寻生存道路的同时,也给了其他官宦家族的非嫡长子们一条特殊的生路,只要他们愿意用命去搏。

  搏一搏,搏出个未来,那么未来说不定还有继续成长的机会,在海外封国重立宗门,更加显贵也不一定。

  这七人是第一波知道这个消息的人,但绝对不是最后一波。

  提早做出决断,对于家族,对于他们的子孙后代本身也是好处多多。

  “这就是我能做到的全部的事情了,诸位,还有什么看法吗?”

  七人都是当世鼎鼎的聪明人,当然不可能有什么看法。

  他们开始认真思考这样的可能。

  或许一开始他们没那么聪明,但是经历多年宦海沉浮,在郭鹏这样凶猛强悍的君主手底下讨生活,他们想不聪明也很难,必须要聪明起来。

  被动的压迫和主动的抗争之下,他们的政治智慧都是这个时代最不上来是什么问题。

  这边曹操的部下们是如此的,那边参谋台也觉得最近郭嘉的情绪有点不太对劲。

  乐进事发之后,大家看着郭嘉脸上的阴霾一日比一日浓重,过往豁达开朗的郭嘉仿佛一去不复返了。

  结果忽然间,豁达开朗的郭嘉好像又回来了。

  这是什么情况?

  还有素来老成持重的张昭,素来低调为人处世的辛毗,好像都有一些不同程度的性格转变,都是往好的地方转变而不是往更差的地方转变。

  部下们感到愉快的同时,也都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聪明人隐隐感觉好像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了。

  而且不是什么不好的大事。

  要是不好的大事,应该那些头头脑脑们会无限紧张,而不是如今这样放松、欢快。

  直到瑟瑟寒风刮起,延德十三年十一月初一,大魏帝国现任皇帝陛下郭鹏对外正式公布了自己的预备退位诏书。

  郭鹏在诏书里总结了自己登基称帝十三年以来所做的事情。

  宣扬了一下自己的政绩,又反省了一下自己的过失,提出了对未来的展望,还有对皇太子郭瑾的期待。

  他决定在延德十三年十二月三十正式退位,把皇位禅让给皇太子郭瑾,由皇太子郭瑾继任皇位,成为新皇帝,继续带领大家前进。

  他将成为太上皇,退居泰山殿,从此不问世事,安度晚年。

  以郭鹏五十岁的年龄来说,在这个时代的确可以说是【安度晚年】了。

  但是群臣和天下人早就已经习惯了郭鹏的统治,只觉得郭鹏还是当初那个威压天下凶悍无匹的强势皇帝,一点也没有感觉他已经老了。

  所以当郭鹏下诏书说自己已经老了,想要退位休息安度晚年的时候,很多人都感到错愕。

  那位强悍的皇帝陛下怎么会老呢?

  一定是哪里弄错了才对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